香港人的樓市
自從有BSD開始,15%的稅款將一大部份的國內購買力拒諸於外,香港的樓市主要集中番係香港人的購買力身上,大家都用自己的收入同銀包去判別樓市的高低,而最具代表性的指標就係香港人收入的中位數對比樓價,就以最新數據黎講為18.1,即香港人不吃不洗都要18.1年先供到一層樓,是之為樓高極高極不合理,因此極大部份人,尤以未上車的人黎講,香港樓市係超級無敵脫離可負擔水平。 不過,隊長不止一次指出,就以購買力黎講,收入只係其中一個因素,即李嘉誠如果每個月象徵性收10000收入一個月,佢的收入排名連香港人收入中位數都不如,但大家都知佢的實際收入同身家都唔止呢個數,如果你只睇收入就覺得好多人負擔唔到,咁就有好大問題。 其實一個人的買樓能力真係仲有好多層面,最簡單莫過於佢的財富同儲蓄,即有人無野做但佢有1億cash咁點計? 又或者海外的投資,即比如有人在英國投資其他物業的收租租金等? 又或者,係香港人手楂的股票,比如佢有1億匯豐每年派番500萬息等等,又或者一個老闆佢得10000月入但佢間公司有幾千萬利潤等等,如此這般的錢都係無計落香港人的收入中位數入面,所以根本就不能反映實際香港人的購買力。 然而講起呢個問題的一個誤解,其實反而係乜野叫香港人?睇題目好多人只會諗自己如係香港人就係香港人,而好大機會所指的大陸人就係講國語的就係大陸人。不過,我地回一回帶,其實香港人係咩呢?100年前好50年前好,香港人雖然係指住香港的就係香港人,不過你應該好容易睇到有唔同鄉下,比如有上海人,有客家人,有潮洲人,有福建人。經過左一代兩代三代的洗禮,祖藉的背景慢慢淡去,80後90後都好,其實都有住自己的藉貫背景,但只要出生係香港的就叫香港人,而且對於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的來源,所知的只係一個地方,而沒有太大的概念,呢個應該係我地呢一代香港人對香港人的定義。 而係法律層面,香港人狹義小小黎講,其實應該係指有三粒星身份證的香港人吧,所以無論你係咩種族,咩語言,話知你係大陸又好鬼佬又好,總之有三粒星的就係香港人,亦可以用香港人的身份去買樓,咁就應該可納入為香港人的能力去計算樓價。呢一個概念的認知對於大家成日諗住話BSD之類的野,其實有好重大的意義。 首先講到呢度,相信大家都會認為大陸的購買力係巨型的,即如果香港無BSD隔一隔,樓價因為國內的需求有支持甚至會升都應該無太大的異議吧?所以...